(资料图)
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印发,强调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,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。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,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。优化协作机制,指导学校与家庭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、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。
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,预防、筛查、评估、干预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家校社各方协调配合、全员关注、全程参与。当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要整合资源,推动从教育内部向外延伸,发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,一方面推动向前延伸到家庭,提升家庭教育水平;另一方面推动向后延伸到医疗卫生机构,强化医校合作,构建心理危机筛查干预家校社联防联控机制,形成全流程、全链条、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。
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。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、亲子关系等密切相关。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预防为主,推动关口前移,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。首先,要充分调动家长自我成长的积极性。广泛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,营造重视家庭教育、争做好家长的浓厚氛围,通过典型带动激发家长的内驱力和自觉性。当前许多学校在开展“好家长”“优秀家长”等各种名目的家长评选活动,但多数是由学校单方面评选,家长参与深度不够,评选过程简单,甚至流于形式,没有起到引领大多数家长成长的效果。学校可以将优秀家长评选作为激发和调动家长积极性的抓手,聚焦学生身心健康成长,统筹设计、制定标准,设定家长发展目标,让家长对照标准自我评价、自我认定、自我完善、自我提高。其次,要构建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。分学段开发家庭教育系列课程,打造家教课程自选超市。家庭教育课程既要有必修课,也要有选修课和自修课,满足不同家长群体对家庭教育的需求。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开发线上家庭教育学习空间,方便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。还要制定家庭教育指导清单,明确家庭教育的课程内容、培训频次和目标要求等。
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。家长受专业知识限制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,即便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后,是否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,有些家长还存在思想上的偏见,有一定的心理抵触。并且家庭经济状况,也会影响家长的选择。因此,通过在社区建设校外心理辅导站,引导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力量提供志愿服务,就非常有必要。建设校外心理辅导站,还可以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,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,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。
要加强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。一是搭建转诊转介的绿色通道,二是搭建医教互联互通的干预追踪管理机制。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数是兼职,尽管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,但面对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进行专业的引导。对于一些重度心理危机的学生,需要转介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专业治疗。因此,学校就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,帮助有需求的家长联系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,对孩子尽早、尽快进行专业的干预治疗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校还要进行追踪管理,及时掌握学生进行干预治疗的情况,通过家长、教师、专家的密切配合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总之,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学校、社会、家庭等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,我们要努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学校向家庭和社会的双向延伸,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,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。
(作者:张闽涛系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)